韩志冰官方网站
中国美术家网建站

        牧笛声声入画来

        作者:蒋华2023-11-19 09:17:29 来源:中国文化报
          齐白石73岁时画的一幅《放牛图》

          在中国绘牛史上,唐人韩滉和学生戴嵩无疑都是天花板的存在。韩滉的画牛图,不但让陆游“每见村童牧牛于枫林烟草之间,便觉身在(韩滉的)图画”中,也让乾隆皇帝“弘景高情想象间”,即在韩滉的《五牛图》中想象着牧牛的生动场面。以致北宋人蔡肇用诗遥想:“村落家家有酒沽,黄童白叟醉相扶。恨无韩滉丹青手,更作丰年几幅图。”意思是满村米酒飘香,黄发的牧牛童搀扶着喝醉的白发叟,可惜当世已无韩滉,为他画几幅“家家扶得醉人归”的丰年图。从农耕社会的逻辑看,如果说蔡肇写的是“果”,那么北宋人田锡写的就是“因”。他在《牧牛图》诗中向往道:“干戈扰扰遍中州,挽粟车行似水流。何日承平如画里,短蓑长笛一川秋。”意思是何时烽火中原变成绿野,耕牛不用运送军粮而是悠闲地吃草,牧童们吹着嘹亮的牧笛,哪怕“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也像画里一样是天下太平的一个小小缩影。只有在四海升平的前提下,桃花源里可耕田,牧童的双手才能搀扶起在丰年中喝醉的亲人,也能为诗人指出一个杏花如火的世界。

          而韩滉的学生戴嵩不但继承了老师的画艺,所画的牧牛图还因两个牧童而成画史“公案”。

          一是被牧童指谬。戴嵩的《斗牛图》因牛的形象生动逼真、技法炉火纯青,一直被视作珍品。一次,一牧童看见画中两牛的牛尾竖起像旗杆而讥笑道,两牛斗角,牛尾紧夹在两腿之间,才符合生活常识。乾隆在戴嵩的另一幅《斗牛图》题诗道:“想是牧童指点后,股间激露尾垂垂。”似乎在乾隆看来,戴嵩这幅《斗牛图》吸取了牧童的意见,把斗牛的尾巴都画在牛屁股下。以此看来,杰出的艺术家都有虚心受教、自我纠错的胸襟和能力。

          二是“藏”牧童防伪。北宋书画家米芾曾盗版戴嵩的一幅《牧牛图》,被人一眼判定是赝品。原因就是米芾《牧牛图》中的牛眼就是牛眼,而戴嵩的《牧牛图》中的牛眼能若隐若现牧童的身影。这种艺术上的“眼”藏玄机,却成了连米芾都无法“解码”的独门标记。由此也说明戴嵩有着庖丁解牛的非凡技艺,他和他的老师韩滉都是画牛的大家。

          “会须少缓丹青笔,更倩牧童横笛归。”当北宋诗人黄庭坚看到朋友收藏的一幅戴嵩的《牛图》,竟替画中“尽筋力”的瘦牛央求道:“乞我一牧童,林间听横笛。”意思是牛已经筋疲力尽,请给一个牧童,让牛听听他动听的笛声鼓鼓劲。这也从侧面说明牧童在画中的重要性。但在牛和牧童之间,画家们又是如何精妙构思两者关系的呢?

          让牧童出场。如北宋大画家李公麟在苏东坡画的丛竹怪石边,没有补画鲜花蝴蝶等,而补画了一个骑牛的牧童,黄庭坚赞为“甚有意态”。似乎在黄庭坚看来,补画了一个牧童,顿时就让丛竹怪石有了“由来画不成”的“意态”。

          让牧童缺席。袁枚《题画》诗道:“牧童何处去,牛背一鸥眠。”画中的一只鸥鸟正把牛背睡成席梦思,令人想起陆游《牧牛儿》诗中的“童儿踏牛背,安稳如乘舟”的画面。而陆文圭展看一幅戴嵩的牧牛图时,“耳边如闻笛声,欲看牧童不见。”从诗句看,似乎此画只画了牛和牧笛,让你通过耳边响起“隔陇闻”的牧笛声,想象这颇有几分“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禅意和画境。

          让牧童和牛都缺席。如“幼时牧牛”的齐白石73岁时画的一幅《放牛图》,画中浓墨重彩地画了一枝粗大娇艳的桃花,花下的矮凳上放着的拴牛绳,让观者通过桃花和拴牛绳去脑补画外的牧童和牛。真是一幅“画中无牛胜有牛”的写意精品。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版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版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1. 艺术家
      1. 艺术展览
      1. 艺术观点
      Processed in 0.040(s)   7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