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冰官方网站
中国美术家网建站

        解读彼岸壁画,提升公众理念

        作者:核实中..2009-12-02 15:03:13 来源:中国版画家网

          当代中国壁画是以改革开放为契机,伴随着民族经济发展大潮而复兴。20年前的中国壁画正如同其所依附的首都机场,在那儿开始起飞了,它的开始高度展开了中国当代壁画的新纪元。20年来回首环顾,林林总总的壁画盛迹坐落于中国各地新旧建筑内外墙壁,中国的当代壁画承受了历史的考验,重新被现代社会所接受而平稳地发展,中国的壁画家们正以当代文化的开拓姿态,执着的追寻和希翼着第二次起飞。为此,壁画家们有必要放眼扫描大洋彼岸,重新唤醒人们的历史记忆,张扬人类迄今获得的艺术成就,去解读壁画的精神价值和生命力。

          公众信仰和理想造就墨西哥壁画
          20世纪20年代,欧洲的艺术中心忙于“为艺术而艺术”的艺术形式的实验和革新,墨西哥却发生了有组织地进行的艺术与社会的结合,被人们称之为“墨西哥壁画运动”。“绘画最高级、最理性、最纯粹和最有力的形式就是壁画,它也是最公正无私的,因为它不可能成为个人谋私利的工具,不能为少数特权者服务,它是为人民的,是为所有人的艺术。”奥罗斯戈这段话道出了墨西哥壁画运动的特征和艺术家的基本准则。
          1910-1917年的墨西哥革命,不断唤醒墨西哥人民的民族意识趋于高涨。革命后第一任公共教育部长何塞·巴斯孔塞洛斯率先呼出新理念“艺术是拯救墨西哥的唯一手段”,教育就是把国内各个民族联系在一起的纽带,他把提升民众文化智能,懂得自身历史,需要科学和自尊,成为实施文化民族主义计划的一个重要部分。阿尔瓦罗·奥夫雷贡政府从欧洲召回著名画家里维拉和西盖罗斯,再加上奥罗斯戈,三位大师直接参与,掀起了在世界范围内都很突出的壁画运动,就像波波卡特佩特火山爆发一样。政府把公共建筑的内外墙壁、材料、工资和风格自由提供给艺术家,但是,壁画的内容必须是印第安主义、墨西哥历史和马克思主义。实施壁画的命题,除三位大师的艺术才华之外,以下几个重要因素促成壁画走向成功:国家与民族的信仰使艺术家在获得壁画委托或自愿参加这项工作时,彼此都怀着共同的热情和相似的理想,由此便产生了一种内聚力,从而导致后来“墨西哥文艺复兴”现象的出现;其次,墨西哥壁画运动是最有组织和有社会目的的,共同倡导“艺术不应该只是满足于个人的表达,而应该朝向能成为具有积极启示教育意义的大多数人的艺术去发展”,主动让艺术发挥社会作用:再次,壁画家们吸取欧洲现代艺术的成果,并把它动用到墨西哥的社会环境,使之变成自己的艺术形式,适应直接与墨西哥人民进行视觉对话的需要。壁画家们始终把公众的理想作为自己艺术活动的责任,当壁画成功地表达出人类的基本信仰和生活命运时,便成为一种有效的社会力量。公众从壁画中受到极大的鼓舞,正是因为那些栩栩如生的感人形象,才把无形的精神世界展示无遗。壁画家与公众都在艰苦的前进过程中领悟到壁画的美和价值。这种互动推动着壁画运动向深度发展。仅以墨西哥艺术宫中三位大师的作品为例,里维拉在西墙上的《十字路口的人类》,侧重表现产业工人的知识革命,歌颂科技带来的光明未来;同年奥罗斯戈在东墙上的《净化》,极力表达现代的机械文明已经极端异化而带来的毁灭,革命是人类净化必须的过程;十年后西盖罗斯在北墙上的《新民主》,以英雄性的力量把论战的主题,重新拉回人本的价值层面上。这三位大师在艺术与思想追求上,都各自诉诸不同的面貌和强烈的个性色彩,彼此也有理念的争执和矛盾,然而三人解决的方式则以壁画相对话激活彼此的潜力,都把文化民族主义的精神价值看得高于一切,这也是他们在本国乃至国际上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比较中国当代壁画家作品对待公众是那么的敷衍: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一路辉煌,现实的生活莺歌燕舞,人生的旅程风花雪月,累牍连篇地充斥着墙壁,尤如看图识字般地应付着21世纪具有丰富知识结构的公众群,不消说我们与当今时代同步,单就阅读与墨西哥壁画同期的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作品,字里行间无不凝结着来自作者自觉的民族意识和社会责任的呐喊,发自肺腑的对待民众的苦难与抗争予以的关怀,是那么旷世无匹。当今的壁画家理应扪心自问:中国当代壁画独特的文化品格和精神追求在哪里?
          直面人生关注社会的美国壁画
          “一件不能和公众产生交流的作品是失败的。”伍德的这句话成了美国30年代艺术的社会标准。经济大萧条的30年代初,美国仿照墨西哥政府赞助机构的形式,成立了第一个政府艺术机构,其目的是为画家们提供工作,而不是仅仅给他们发放救济。那时的美国,无论在思想界还是在艺术界也升起一片提倡本国化、民族化的呼声,画美国、画美国人和画美国生活的创作趋势被历史学家称为“美国潮”。
          墨西哥三位大师都在美国接受过许多壁画委托或讲学,他们的艺术态度和手法也直接影响了美国画家。美国人对壁画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另外,美国的美术正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即如何开创一个既不必与现代主义相违,而又不完全屈从于欧洲形式的民族流派,墨西哥的实践似乎提供了解决这一难题的办法。这一时期的壁画大多在室内,壁画承载了社会精神的写实形式的表达,艺术家和公众之间展开了第一次真正的对话。这不仅使美国壁画家学到了墨西哥壁画运动的“真经”,更重要的是使壁画家意识到自己已摆脱了个人的孤立和对社会的疏远,开始考虑艺术对社会的实际影响和艺术与国民的广泛联系,自愿面对公众的需求和理解力作画。对整个社会来说,壁画在美国的普及,对那些过去从来没有时间,也没有愿望去考虑美术的民众,激发起广泛的兴趣,壁画顺理成章地列为美国现代文明的如数家珍,移植墨西哥的原枝结出美国的果实,比有无解决问题的答案更为重要。
          尽管社会相对论和社会多元论逐渐取代了社会绝对论,关注社会、直面人生一直是美国多元文化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同于30年代的是60年代下半叶的美国第二次壁画运动,街区壁画成为最显著的特征。
          朱迪·贝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参与了美国壁画。她受洛杉矶陆军机械部队防洪组委托,在2400英尺长的排洪渠上绘制壁画。贝卡大学毕业后,被派回到她生长的社区去教美术。她目睹加州墨西哥贫民区甚高的失业与犯罪率,那里的青少年酗酒吸毒,无所事事,寻衅斗非,联想到她自身成长的聚居环境,便筹划邀请不同族裔的青少年共同制作描绘加州少数族裔移民历史壁画的方案。她坚信“艺术不光是为富人或知识分子所独拥,艺术是人类的精神食粮,不管穷和富。”她企图借此使他们有一件正当的工作,同时,灌输他们历史的责任与自我尊严。
          当壁画开始工作时,首先遇到的困难不是艺术或绘制方面的,而是如何调解这些青少年帮派之间的不合。这些青少年大部分都曾相互厮杀过,而他们的父辈之间皆曾各霸一方,个中原由让他们和睦共处纯属天方夜谭。贝卡巧妙的设法将不同种族和不同帮派的青少年搭配在一起,训练他们相互合作与信任;邀请大学名教授及专家,依循壁画内容之进展传授历史知识展开教化,化解彼此间的仇怨,调解和愈合社会分裂。这个过程与作品创作同样重要。相继参加这幅壁画创作的青少年调换了一批又一批,俨然形成一场群众艺术运动,壁画更显得内在完整,因为他们本身便可形成环境,标志着它受特定成分的观众群喜爱。据追踪调查报告显示,凡参与这项工作的青少年再无聚众斗殴记录,其中近十分之一的青少年后来进入大学主修艺术课程,壁画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应该说,壁画在限定的文化或社会条件内才有意义,可能对另一批青少年却没有意义。艺术史学家安东尼·凯勒对这幅壁画评介道:“第一,它挽救了市郊渐渐淹没的个人色彩,这些墙上的艺术在空白的空间里留下了人为的痕迹;第二,它提供了另一种观点,这种观点与整个国家所欲加诸于国民的观点相反,换句话说,主流艺术界的人士一直瞧不起这些少数民族的艺术表现,可是这堵洛杉矶壁画却改变了此一狭窄的世界观;第三,透过种族文化的介绍,这些壁画使社区之间的孤独感消除。”贝卡的这幅壁画从1976年到1983年才完成,其中,仅壁画所在的县政府每年拨款就达15万美元。

          壁画风格的多样性来自公众的多元精神需求
          “在楼墙上作画,这是简单易行的事,不仅成本低,而且,想想吧,洛杉矶的建筑物大都平平无奇,有的是空白墙好画,画了便成为艺术品。这里的气候好,画出的画不会变色曝脱,这是把艺术品从博物馆和艺术馆搬到公众日常生活场所,来让市民雅俗共赏的壮举。“肯特·特威切尔就是凭着这样的想法在洛杉矶常年从事壁画创作。他用照像写实的手法把洛杉矶的名人照片直接复制于墙壁上,凭着冷静克制的耐性,忠实地沉浸在精细、清晰和事无巨细的描绘,向观众展示当代名流的表象,其尺度直逼整幢大厦立面,冲击着公众视觉。1984年奥运会有两位洛杉矶市少数族裔的运动员夺冠,拳击金牌得主贡沙勒和短跑金牌名将维拉莉·胡克斯,拉丁裔壁画家特威切尔在五层楼高的维克多服装公司外墙,将这两位现实中的少数民族英雄定格,迫使过往的人们驻足仰望。维克多服装公司位于洛杉矶下城的墨西哥人聚居的区域,往返的顾客也多是拉丁裔的,壁画自然成为凝聚社区意识或聚集公众的视觉象征物,公司早在70年代就开始出资赞助拉丁裔壁画家在建筑物上绘制壁画,目的除了鼓励艺术发展之外,也借此弘扬拉丁民族的贡献,同时也是公司形象的绝妙投资。
          除了照相写实主义外,美国壁画风格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卡通、抽象、装饰、浮雕等等。而假若裁定何种艺术风格在公众心目中占据了首席位置,那么,写实风格肯定至尊无上,而且拥有世界上的观众也为之最多。多种多样的写实手法最能满足公众有关艺术与现实本质先入为主的想法,壁画的精神显现于写实形象之中向人们诉说,给人们以知识,以鼓励,以启迪,以教育。
          壁画具有独立的价值和再造空间环境的功能,却在中国的壁画中失效。举国上下趋同单一的平面化模式走向,被那些自欺欺人的壁画对应环境理论笼罩着,都想选用硬质材料以求得壁画生命力的持久,充分暴露出自身传统文化向当代文化的转化不够,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中国壁画的确需要一个向西方学习的阶段,没有相互交流、相互借鉴,无法达到文化多元的积极全球化,多元多样不会丧失民族文化的归属,壁画家要以不同的观念和风格来平衡公众多元的精神需要,要不间断地调整为人民服务的方向。
          1931年墨西哥壁画运动开展了近十年,在美国壁画未进入“情况”之前,鲁迅先生即著文介绍“里维拉以壁画最能尽社会的责任。因为这和宝藏在公侯邸宅内的绘画不同,是在公共建筑的壁上,属于大众的。”提出发展中国壁画意愿,可惜反应微乎其微。中国当代壁画20余年,具有真正历史份量的作品还不是很多。墨西哥和美国壁画向公众吐露出创造它们的画家的心声,表达他们以及他们所处时代人们的思想和情感,即包容了公共意识,又通过多元多样的艺术成就呈现给公众,这都对中国当代壁画具有直接的借鉴价值。壁画的价值和积淀需要时间的积累和文化的提升才具有生命力,壁画家必须经历一个即作为公众又作为艺术家的变化,贴近现实与公众,树立以提升公众理念为己任的心态。当我们努力让更多的公众对壁画艺术作出更深入和更广泛的理解时,我们决不是在白白浪费时间;中国当代壁画艺术第二次起飞时,所期望的那种怦然心动的时刻一定会来到,一定会再辉煌!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版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版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1. 艺术家
      1. 艺术展览
      1. 艺术观点
      Processed in 0.039(s)   6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