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冰官方网站
中国美术家网建站

        从革命者到美术工作者,这里有“古一舟的时代记忆”

        作者:admin2023-06-07 08:35:33 来源:南方都市报

          展厅现场

          6月2日,由北京画院主办的“古一舟的时代记忆:北京画院院史研究展之二”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展。

          古一舟是北京画院的老艺术家,曾任北京画院艺术室主任、北京中国画研究会第四和第五任会长等职务。展览将北京画院的旧藏与新近收藏的古一舟作品相结合,时间跨度近40年,用绘画的语言讲述古一舟作为艺术创作者的三次重要人生转变:从“革命者”到“美院学生”再到“美术工作者”。这些转变不仅是古一舟作为个体的社会身份转型,更是一段历史进程变迁的缩影。


          14岁投身抗日成为革命者

          古一舟曾说:“由于我对美术特别的喜爱,加之革命工作的需要,在毛主席的‘讲话’精神指引下,画笔变成了我的战斗武器,开始了我的艺术生涯。”

          1937年,22岁的庄言前往延安入陕北公学,第一期毕业后从延安前往武汉中国青年救亡协会工作。同一年,14岁的古一舟扛起“三八”式步枪投身抗日,先后加入“牺牲救国同盟会”、八路军“学兵大队”,后转入“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三纵队。1938年,庄言在武汉加入“抗敌演剧队”第三队(全称: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抗敌演剧队第三队),后随演剧队前往山西战地开办艺术训练班,培养革命力量。古一舟因自幼喜爱绘画被决死队第三纵队选派前往艺术训练班美术组学习。相识于抗敌演剧队的古一舟和庄言,日后又在北京画院相聚。

          1939年底“晋西事变”后,古一舟无法返回原部队,便留在“抗敌演剧队”第三队。此后,他与庄言、金浪、钱辛稻等人一起以美术宣传为武器开展抗日宣传工作。他们曾配合演出办过抗敌画展、刻过蜡板油印画报、为墙报和油印刊物做过美术设计和插图、举办美术训练班为战地培养艺术人才等。与此同时,古一舟还负责演剧队的灯光舞美设计,甚至作为骨干演员上台演剧。他曾参演过《败家子》《老三》《把眼光放远点》《军民合作》《武装宣传》《东北一角》《皇协军的弟兄们》《投降吗?!》以及《家》《狂欢之夜》等保留剧目。


          进入中央美术学院调干班进修

          1953年起,凡是国营企业、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系统的正式职工,经组织上调派或本人申请获准后,都可以报考中等专业学校或高等学校。古一舟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进入美术学院的机会,接受了更为系统的专业学习和训练。1954年,经组织选送古一舟进入中央美术学院调干班进修,在蒋兆和、叶浅予、罗铭等教授指导下接受中国画人物和山水方面的学习。他的课堂笔记和习作也会呈现在本次展览中,首度再现他在美术学院接受专业绘画训练的重要经历。


          用画笔为群众塑像,为时代立传

          北京画院成立之初,正值中国画界的转型期,无论是来自革命队伍的美术工作者,还是京派的前辈画家都积极投入到新的创作实践中,用手中的画笔为人民群众塑像,描绘社会建设新成就,创作出不少具有时代意义的佳作。古一舟也是他们当中重要的一员,参与了诸多重要的主题性集体创作。

          古一舟注重写生,强调“以造化为师”,在人物画和山水画创作方面自成一家,拥有严谨、朴实、厚重、生动写实的艺术风格。

          本次展览将在二层展厅着重展出他的速写创作,这些作品如同一本时间的档案:1958年,古一舟作为美术界代表加入“文艺界福建前线慰问团”前往福建,创作了一系列反映军民生活的速写作品;1962年,他与同为北京画院画家的吴光宇一同前往西双版纳,用艺术语言展现少数民族的地域风情;70年代,他深入生活,赴各地写生,用画笔歌颂时代、赞美山河,记录工农业生产场景和建设成果,抒发对祖国和人民的爱与崇敬,留下了大量充满生活气息与时代气息的艺术作品。

          展览“古一舟的时代记忆:北京画院院史研究展之二”带领观众跟随古一舟的脚步,回到上个世纪那些他曾经历、见证并且记录下的岁月,来认识一些人、欣赏一些风景,一同探寻一段时代的记忆。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7月9日。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版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版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1. 艺术家
      1. 艺术展览
      1. 艺术观点
      Processed in 0.148(s)   7 queries
      update:
      memory 4.050(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