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冰官方网站
中国美术家网建站

        “没骨”有骨

        作者:徐惠林2023-06-05 09:02:18 来源:美术报

          恽寿平 山水花卉合册之牡丹 王翚题跋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艺术家的“傲骨”,“骨”表现在哪里?

          一日,披赏《恽寿平画集》,随一页页清秀妍雅的没骨花卉翻过的,也乃自己的与古为徒、俯仰同心之冲淡愫绪、致远情思。

          “清初六大家”之一、常州画派的开山祖师恽寿平,开创没骨花卉的独特画风。观览此中作品翘楚,40岁以后如《山水花鸟》册中的《国香春霁》《二色牡丹》《出水芙蓉》《五色菊》,清劲秀逸而“笔墨无痕”,设色醇厚而不凝滞,皆是杰作;50岁后,没骨写生,淡雅、清逸,精品如《写生花卉》册、《双清图》轴,寓目心神双畅。一幅《蓼汀鱼藻图》,更是晚年此类风格的代表,画面景物全以色彩点染而成,不假勾勒。石以淡花青为主调,略加淡墨晕染,竹、芦花、蓼叶及藻施以浓淡不同的花青……以典型的“没骨”法,生动地表现了池塘清趣。

          掩卷。将目光投向窗外咫尺而遥的苕溪水,其“柔弱无骨”;移步阳台,看南郊远处的天目山余脉,平远、深远、高远,分明一缕一丝,其骨已为浑圆的弧线、曲线涵裹,游弋于氤氲山岚雾霭之中。

          中国画是线条的艺术,所谓书画同源,“以书入画”乃其中精髓。书法里,把笔锋所过之处称为“骨”。“六法”精论是金科玉律,其中之一的“骨法用笔”迄今仍是一些画家的口头禅,自矜的同时还时不时以此揶揄同道。

          如果以字面浅显而解,恽寿平“没骨画”之“没(mò) 骨”,就是没有骨头啦。而事实上,不同于工笔和写意,没骨的“没”字,即淹没而含蓄之意,其精要在于将运笔和设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不用勾轮廓,不要打底稿,更不能放底样拓描。我想象着恽寿平作画时的胸有成竹,他将墨、色、水、笔融于一体,在纸上高妙结合,一气呵成。

          一个不算桥段的说法。恽寿平年轻时与清初“四王”之一的王翚友善。他初以山水为专攻,与王翠风格相近,但后者其时已渐成画坛盟主,影响太大,他便自以为难以超越,“耻为天下第二手”,遂舍山水改画花卉。实际上他山水、花鸟仍兼攻,只是后来主攻了“没骨花鸟”。概当时他的没骨花鸟,格外获得了艺术界的认可,同时还有现实生活的考量。中年以后,恽寿平与父亲恽日初从杭州灵隐寺返回常州老家后,经济拮据,一家人的生活全靠他卖画糊口。由是,他频繁活动于杭州、扬州、泰兴、苏州、宜兴等地,鬻画求生。

          放下画册,我想说,作为“没骨”画大家的恽寿平,非常有“骨”。“没骨”技法最早为南朝梁张僧繇所创,唐朝杨升用“没骨法”画山水,称为“没骨山水”,北宋徐崇嗣用“没骨法”画花卉,为“没骨花”创始人。在湮没历史数百年后,是恽寿平大胆将其承续、再发掘、以创新,由此“一洗时习,独开生面”,为明末清初的花鸟画坛注入了新的生机,使得“勾花点叶”派末流为之一扫,赢得了众多的追随者。这种艺术觉悟与判断,展现出他的善于发现、智慧选择、艺术勇气,由是,也无形中,在历史的纵坐标与时代横坐标的交集处,确立了自我、“这一个”——这是他另一种更厉害的“骨法用笔”。一代代有这种勇气、胆略、魂魄的书画家,以奋进、使命与抱负,因此而成就了中国艺术的生生不息,瑰丽璀璨,显现出文化之“骨”。

          恽寿平的艺术之“骨”,还来自他的人格。他出生世家大族,8岁便有咏莲花之诗。年少随父参加抗清运动兵败后离散,做了清军的俘虏。后在灵隐寺与其生父相遇,他以留寺为僧之名,随父同归故里。他侍父极孝,教化乡里。为人慷慨,常周济别人。刻苦钻研学问,古文、诗词、书画无不精擅。却视名利如草芥,从不肯趋炎附势,谈得来的,不论贫践求他作画,即刻挥毫,遇势利小人,纵支银钱百两也不肯画一花一叶。一生中,恽寿平不慕富贵,即便曾有被满清闽浙总督陈锦收为养子,后来面对着继承养父爵位的巨大诱惑时,他毅然选择离去,最后穷困潦倒病死——其“富贵不淫”情操如此!

          (作者系艺术评论家)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版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版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1. 艺术家
      1. 艺术展览
      1. 艺术观点
      Processed in 0.154(s)   7 queries
      update:
      memory 4.113(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