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人:陈鋆尧
凯旋画廊荣幸宣布将于2025年8月16日推出艺术家张凯在画廊空间的最新个展「世界静止」。本次展览由陈鋆尧担任策展人,展出艺术家作品10余件,包括最新完成的油画作品及过往重要手稿,展期将持续至9月21日。
张凯在北京顺义的工作室给人一种直观的纯净感,室内几乎只有暖白一种颜色,画架、画具、桌椅家具,以及已完成或未完成的作品极为井井有条地被归置各处,以至于难见生活与工作的痕迹。每天的大部分时间中,张凯都在这里,不徐不疾地拿着最细的笔刷将创作进度向前推进。他很少出门,更很少公开地表达,即便他的工作室距离北京市区并不遥远,他唯一常去的地方也只是工作室附近的一家健身房,三点一线,日复一日。以艺术家身份活动的近二十年里,张凯一直这样生活。
我一直对创作观察中“不是……而是……”的这种解读方式持有好奇,因为往往作品与创作者总是在某种程度上达到知行合一的境地,又总是在某个节点分离和上升,在这种情境下,张凯的性格,所处的环境,与纷繁的外界信息间所保持的若即若离的距离——以及纠集一体的汇聚——他的作品,成为了一种显化着外部世界但又持续着自我内观的投射。他也毫不掩饰对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早期那段历史的向往和喜爱,再关联到他澄清、专注和稳定的状态,让人联想到他的工作和生活与在遥远时空中的前辈们一样,揭示着艺术家个人化的创作习惯和癖好,偶尔展露出对外部世界观察的一隅,并日复一日地承受和享有着极致的独处体验。他与艺术史中的大师们对话,格外钟情于维米尔,在工作室不起眼的角落里,摆放着一张他曾经临摹的《倒牛奶的女佣》,这件荷兰小画派的经典之作,好像是在无意间提示着张凯创作时画面构成习惯的来源,如同这一流派的特征一般,张凯的创作画幅不大,画面简洁柔和,且焦点平均。不同的是,张凯的创作中并不常见风俗画的内容,所描绘多为高贵与神圣的布景,配合明亮柔和的色彩、严谨的光影关系与四平八稳的构图,纵使画面中的主体总是一如既往“可爱”的猫和兔,也使张凯的作品透露出近似新古典主义作品的气质,一如大卫的《马拉之死》般理性和庄严。
对于“可爱”和“不够严肃”的猫和兔,这一自他第一次个展伊始就恒久出现的形象,他将这些形象视作区分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的标记。不同于波提切利经典作品例如《维纳斯的诞生》或《圣母子与六天使》中对于崇高形象的描绘,在张凯的笔下,宗教和神话人物的崇高形象无一例外的被猫和兔的脸孔所取代,以卡通形象作为叙事主体,对比于那些艺术史经典所建立的至高权威和标志性的熟悉感,张凯作品中动物形象带来的娱乐性强化了一种错位的精神体验,这种错位温婉又暴力,人物形象安放位置的不合时宜,常常给观者带来固有思路下情感体验的缺失,由此引发的不安也恰如其分的让张凯完成了创作叙事上的转化:从致力于“画作的不可辨认性”出发,建立完成对于当下时代和符号象征研究的理想场所。
这一建立过程也体现在张凯作品中对于角色形象“空洞凝视”的刻画,作品中永恒“猫/兔”形象,眼睛无一例外的占据大部分面孔,平静,且如凸面镜般清澈透明,反射出室内环境的空洞无物;又因为张凯的绘画中绝大多数的观察视角恒常不变,稳定,如舞台般单向度地观看,导致有关于画中环境的信息交代几乎全部来源于“猫/兔”形象中瞳仁的反射。如此这般客观的第三人称视觉叙事带给观众一种奇特但本能的窥探感,在不断的放大与试图看清的过程中,形成一种强烈的情感真空,观者无法真正得知画面中的主人公到底在凝视什么,因为被凝视的对象从未真正出现过,抑或是一种怪异的想象,想象凝视的对象正是与之对视的观者自身,隐藏在空洞凝视背后的张力令观看者产生了不知身处何处的迷失,一种平静下的隐忧与不安在观看之间完成了从画作到观者间的传递,也正因如此,张凯的绘画看似是从美术史里生长出来,与过去的观看模式紧密纠缠,然而其解读却与图像学完全无关——它们是独立于过往时空与经验之外的,具有自身规则和批判观察的当代性的系统,宗教画的悲悯或新古典主义作品所蕴含的动作激情在这里消失得了无踪影,这种刻意剥离了强烈情感表达后所形成的真空状态,照应着《情感的文化政治》一书中对于当代社会情感泛滥(如社交媒体煽情、社会情绪化宣传)的沉默抵抗。在理性与秩序受阻的过程中,图像符号和意义的“物质性”挑战了传统古典主义绘画的严谨以及对绝对情感表达的轻视。由此,张凯用画面中情感的缺席回应着“情感被工具化”的深刻反思。
进一步地,在一个个极为洁净纯粹的画面空间中,张凯以“猫/兔”形象置换传统宏大叙事中的人物形象,对卡通形象聚精会神的刻画,更加强化了原有肃穆庄严的人物形象所表露出的漫无目的,并进一步构成了对于文化权威的戏仿。或许,新古典主义的画法创造了更适应当下的高传播力度,但与此同时,也成为了他独特的、重提新古典主义内核精神的策略之一。猫和兔的“软萌”形象成为了观看的诱饵,将观者的目光吸引至理性与崇高的对立面,然而在享乐与流行的背后,卡通形象的出现进一步暴露了符号系统的空洞性,精细的娱乐化主题成为讨论严肃话题的绝佳切入点,而当代文化消费对神圣感的消解,好像也成为了某种暧昧的嘲弄。
在这样的氛围里,张凯近年来的系列作品所共同构建的世界观显得趋于超现实,连贯地观看张凯的作品,则有更多的超现实元素慢慢浮现:悬浮的彩色球体,被双手环抱的太湖石,作为背景的文人山水画,室内环境下的星球和云朵,从地板上生长出来的热带植株,被行星带环绕的苹果……这其中的任一元素,若脱离了张凯的画面,无一不带有强大的文化指涉和符号代表性,代表着时间、历史空间、文化地缘的审美偏好和个人日常生活的一角,然而回到张凯的画面中,这些带有强烈文化象征意味的社会性符号都平等地失效,变得无宗无源,变得愈发原始化,它们拒绝被外部话语所附着,也就逐渐脱离了传统图像学的解读范式,成为独立归属于艺术家自我表达的工具。作为主体的人形动物形象也是如此,这些形象在神态、举止和衣着上都保持着最大限度的克制,没有明确的个体和身份定义,隐去了性别特征,个体与集体的身体在张凯的画面中融为一谈,他通过艺术创作“去社会化”的干预,切断了既有认知带来的循环,力求将他的自我表达留滞在一种绝对纯粹的“真空”之中。
从符号,到面孔神情,再到结构稳定的人形动物形象和幕间剧般的环境布景,在图像先行的思考惯性里,我试图代入张凯的视角,在无数个日常片段的闪回和对画面布局的想象中,揣测他究竟是通过摄影般的精准捕捉抓取事件高潮的“决定性瞬间”,赋予混沌现实以秩序,还是用一种长久静态的凝视,制造时间悬置的永恒感。换句话说,是用瞬间凝固意义,还是用悬置消解意义?又或许在日复一日的漫长创作中,他同时接受了这两种一闪而过的揣想,决然回到自身系统、内在与外部世界的多重对立之中,伴随着缓慢行进于创作中的微妙变化,生衍出一种颇具当代性的英雄主义,以及对于未来的微不可察的暖意。
参考文献:
Ahmed, Sara. 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Emotion. Edinburgh UP, 2004.^
Cartier-Bresson, Henri. The Decisive Moment. Simon & Schuster, 1952.^^
关于艺术家
张凯,1985年生于中国山西,2007年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现生活工作于北京。
他的作品以赋有拟人化与精神性的猫与兔子为主角,呈现出安静、神秘、诗意的画面氛围。以当代视角对艺术史的梳理分析与个人审美倾向为出发点,通过对古典与当代的融合与重建展现了艺术家对时间、精神、表象与本质的思考。
关于策展人
陈鋆尧,独立策展人,上海交通大学文创学院兼职研究员,目前工作、生活于上海和北京。20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数字媒体系,并于2020年获得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当代艺术策展硕士学位。他的策展研究和实践关注于剧烈社会转型下的空间政治、数字媒体的公共性和公共环境中的人文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