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冰官方网站
中国美术家网建站

        齐凤阁:《中国新兴版画发展史》的背后

        作者:核实中..2009-11-18 14:39:51 来源:中国版画家网

          齐凤阁,男,汉族,1953年生,吉林长岭人。著名美术理论家, 现为深圳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深圳现代艺术与设计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高校美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版画》杂志主编,被聘为第8、9、10届全国美术展览评委,第14、15、16、17、18届全国版画展及北京国际版画展,“今日中国美术”等学术大展评委。1974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美术系,1982年毕业于该校中文系,1988至1990年公派日本留学,1992年晋升为教授,1993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任东北师范大学美术系主任,吉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吉林省美学学会副理事长。



          印象•齐凤阁

          无论是在版画学术研讨会、版画展、版画基地,还是在版画工作室里我们经常能见到这么一位花白的头发,穿着朴实的学者。他就是齐凤阁。

          齐凤阁喜饮普洱茶,说到普洱茶,会让人想起武侯遗种;那么说到版画研究,就会让人想到齐凤阁。采访就在淡淡的普洱香中开始进行。二十六载的版画研究,齐凤阁教授把中国版画的浮沉如数家珍般向我们细细道来…

          学者的形象大抵如此,坚持、睿智与严谨的治学态度。


          采访记者(以下称记):当初您为什么会选择版画研究呢?
          齐凤阁(以下称齐):我在研究版画之前是学习美术的。当时东北师范大学刚成立美术系办了一个试办班,每个县里推荐一个人,我就被推荐去学美术。毕业之后我就留下来开始画画,画了5年,在这个期间我就喜欢上了美术史和美术理论,所以就下决心以后钻研美术史。如果要搞美术史,我想得先学文学,这样知识结构才合理。所以78年我又考了中文系,82年中文系毕业后又回到美术系,开始美术史的教学和研究。一开始我研究外国美术史,中国古代美术史,又研究中国现代美术史。当时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这几个方面都写了一些东西。至于选择研究版画是因为我在读大学的时候和黑龙江美术出版社搞了一套书,叫《中国现代版画家传》。这其中有个老版画家力群的传记,我写完以后就寄给他,可能他挺满意。后来有一家出版社要出版他的长篇传记,他就邀请我来写。随后我就住进他的家收集资料,到他的家乡又到他生活的延安去收集资料,跑了好长时间。在我收集资料写他传记的时候就发现中国的版画研究有好多空白,基础很薄弱。所以我当时就下决心立志研究版画。

          记:为什么要撰写《中国新兴版画发展史》呢?
          齐:我在各处收集版画史料写力群传的时候发现到那个时候为止,中国还没有一部完整的现代版画史。在建国前有一个30年代的老版画家叫唐英伟,他写了一本《中国木刻史》,只写了版画史的十几年,所以建国以后就没有出版过版画史。到我产生这个想法的时候,中国没有一部完整的现代版画史问世。我觉得这是一个空白,所以我当时就觉得要写一部中国现当代版画史。后来向国家教委申请课题也申报成功了,国家教委又有资助,所以就在这种情况下我开始资料收集,撰写这本《中国新兴版画发展史》。

            这本书前后一共用了10年的时间,但中间出国耽误了2年。当时和现在的情况还不太一样,当时就觉得写论文也好、写著作也好,要沉下心来,要追求学术质量和学术水准。而现在这些年,评职称的衡量是你有几篇文章,有多少成果,实际变成一种泡沫学术。就是说完全是像给你打分一样,用这个量去衡量你,所以现在人们往往就追求量。但当时还不是,当时学院评教授、评副教授的时候,也需要一定的篇幅,但是一些学者还不是很浮躁的去追求量。那种学术环境使我能沉下心来去写这本著作。比如说一开始我就不是匆匆忙忙的赶快把这本书写出来。我用了几年的时间去收集资料,全国各处跑,最长一次跑了几个月。我采访的版画家有上百人,各个主要省区都采访过。采访完之后,我就研究、梳理、校勘,然后编写提纲,编好提纲后,也征求了一些人的意见。刚要动笔写的时候,学校派我出国留学,这个书就停了。但是我是带着一些问题到日本的,当时我在日本攻读美术史,也把日本版画史与中国相比照,从而加深对中国版画史的认识。

          记:日本留学给您撰写《中国新兴版画发展史》带来什么影响呢?
          齐:当时我在中日版画的比较当中,去加深对中国版画的理解。回国后很快又开始撰写这本版画史,并调整了提纲。因为日本史学家的方法使我受到启发,让我对美术史和版画史的研究方法上似乎和原来有一点改变。比如说我们国家,原来大多注重从社会学角度研究版画,甚至是一种庸俗社会学。但是我到日本之后我觉得日本的学者,注重研究艺术本体,但是也不忽视作品产生的背景和画家他那种智能结构和内结构的差别。日本学者把这些结合起来,最后对创作的取向特点,进行定位和评判,这些方法对我都很有启发。其实我在出国之前,比较反感原来的那种社会学角度研究的方法,觉得艺术史不应该完全从社会的角度去研究。比如研究版画史,光说版画在三、四十年代对中国的革命运动,包括抗日战争期间起到了哪些社会作用,这就完全是从社会功利的角度去评判它。后来现代史学又受一种随意点评、不负责任否定的一种批评方法的影响。而到了日本之后,我与日本一些史学家的接触,包括听他们课、研究他们的著作,最后我就决定直接切入版画艺术本体,同时要融合历史和社会现实去给一个画家定位、去评判作品。写出来之后,比较客观。在方法上,自己也觉得有所超越。

          记:撰写这本书的时候遇到了什么困难呢?
          齐:当时的条件有限,国家教委给了一些经费,但是课题费和现在比又不高。当时我在东北师范大学任教,学校很支持我,甚至有课的时候可以让我停下来出去收集资料,由别的老师帮我代课。但是在经费和其他方面都出现一些困难。我记得在安徽有个第二届中国版画家代表大会,全国主要的版画家都去了,我为了采访版画家就去参加这个大会,去和他们住在一起。当时他们是住在安徽黄山市最好的一家宾馆,每宿是14块钱,我住了一宿就不住了。为了节省些钱,我就下山找了一个旅馆,一宿就1、2块钱。开完会之后,我还要全国跑,各处走去收集资料。所以这些方面都存在一定困难。但是版画家们非常支持我,当时交通也不像现在这样便利,买火车票要事先预定的,也不能坐飞机,飞机太贵了。这些版画家就帮助我订票,有的票是订不到的,他们就找一些熟人去帮助我订票,对我非常支持。总的来说那时候要比现在艰苦得多。

          记:这本书出来之后效果怎么样呢?
          齐:这本书出来之后反响很好。像一些报纸、专业刊物都发表了书评和笔谈,包括《人民日报》、《求是》杂志都发了书评的。《美术观察》这个杂志发专家笔谈,有6个专家写文章来评价这本书。大家评价很高,认为是一部力作,填补了空白也获了奖,当时获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艺术类著作获社科一等奖还是很不容易的。后来日本一些学者来也把书拿去,授予中日文化交流金奖等等。从我个人来说如释重负,完成了一项工作。在写作的过程当中,对中国版画史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为我进一步深入研究版画史打下了一个基础。

          来源:美讯在线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版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版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1. 艺术家
      1. 艺术展览
      1. 艺术观点
      Processed in 0.035(s)   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