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冰官方网站
中国美术家网建站

        追求浓浓的人情味儿——我的市井风情画创作心得

        作者:谢友苏2018-02-26 08:47:54 来源:中国文化报

          一幅红联暖新春(国画) 谢友苏

          我出生在江南水乡苏州。苏州是许多人心里的一幅画、一首诗、一出戏,更是一种境界,一份文化的积淀。苏州环境优美、民风淳朴,是我创作的源泉、沃土和营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我热爱苏州,也热爱绘画,这是和我绘画创作的重要导师、已故的父亲谢孝思——一位从贵州大山里走出来的学者、艺术家、教育家分不开的。父亲早年毕业于中央大学艺术教育系,曾任江苏省美协副主席,上世纪50年代他创作的《秋菊图》和陈之佛先生作品同获江苏省工笔画金奖。后因苏州政府工作之需,绘画成了“业余爱好”。他把自己大半生的精力、才智学识无私地奉献给了苏州古城的保护与文化的建设。当年由他主持抢救修复的苏州古典园林,现已有9个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2014年,经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将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新发现的204836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谢孝思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遗中心亚太部授予他“文化遗产守护名人”称号,以表彰他对社会做出的杰出贡献。父亲深爱苏州,他高尚无私的人格魅力、富有远见的对苏州文化的担当与坚守的精神深深影响着我、教育着我,冥冥之中,又在护佑和指引着我将对苏州的热爱用画笔表达出来。我想这就是父亲给我起“友苏”名字的寓意和一份文化的嘱托和传承吧。

          要表达对苏州的爱,人物画是最直接的表达方式,我尤其喜欢画反映江南百姓生活的市井风情画。美国艺术大师诺尔曼·罗克威尔便是我市井人物画的启蒙者,因为他画的就是美国人的市井生活。1988年,我精心创作了第一幅市井人物工笔画《弈棋图》,准备参加市美展,结果落选,原因是“非主流作品,人物太夸张”,当时非“高、大、上、红、光、亮”的作品都视为不合格,这使我泄气而一度转向风景画的创作,但对人物画素材的积累始终未断。直至10多年后,我的老师周矩敏先生的“散淡人生”系列写意人物画的高调亮相,又激活了我画市井人物的灵感和强烈的创作欲望,并经过了10多年的努力笔耕和积累。

          我的画曾在国内外多个城市展出,2011年,又在家乡苏州举办了我的汇报展。展览期间,参观人数之多、反响之热烈,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有多次观看不过瘾,再带全家来观看的;有用轮椅推着平时不出门的残疾哥哥来观看的;有看了画展感慨之余撰文、作诗相赠的;直到画展结束还有搬运工人因欣赏画作而误了搬运时间的……这一切,都使我深受感动。2012年,在苏州著名的历史文化老街平江路,有了我自己的“友苏美术馆”,长年展出我创作的《姑苏风情平江人家》为主题的市井人物画。展览面对的不仅是苏州本地人,更多的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旅游者和外国友人。不大的展厅常被挤得满满的。不知何时起,网络开始流传起我的人物画来,还加上传播者的理解和感受,配以诗文、格言、音乐,无意中创造了一种宣传绘画作品的新形式,百姓喜闻乐见,传播迅速,这些都真切体现了社会对于描绘百姓生活的市井人物画的喜欢和关注。

          我的画大多反映平凡人生活中那些再普通不过的细节和情景,我用自己真诚的画笔去展示他们朴实、向善、包容、温暖的内心,反映他们充满亲情、友情、爱情的值得品味的生活。

          尽管生活也有烦恼、坎坷乃至不幸,但如果以平和通达及愉悦的心态去对待它,就会发现生活本身是有趣的、美好的、充满温情的。描绘百姓家长里短和淡定温馨的生活是我创作的主题,体现地域特色、民俗气息、文化底蕴是我的艺术追求。我在多年创作市井人物画的过程中深刻地感到,人们对真实反映百姓生活的美术作品有着真诚的喜爱与渴望。一件作品的功能,不仅仅是自娱自乐、抒发情怀,或是作为商品流通,更重要的是能够产生积极的社会意义,引发普遍的审美共鸣。

          有人说,我的每幅画都有一个故事,蕴含着浓浓的人情味和人生的哲理,浅显易懂的画面却能引起观者内心的共鸣,这是对我的鼓励。我希望用我的画笔和自己淡定的心态继续去追忆、记录苏州的市井风情。我信奉这句话:“金奖银奖,不及老百姓的夸奖。”只要人们喜欢,市井风情人物画这条创作之路,我会一直坚持走下去!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版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版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1. 艺术家
      1. 艺术展览
      1. 艺术观点
      Processed in 0.031(s)   7 queries
      update:
      memory 4.048(mb)